「别玩手机了,和我玩!」
「我们要示威,就是因为你的眼里只有手机!」
前不久,德国汉堡街头,发生了一场与众不同的游行示威!
150余名小朋友,年龄从几岁到十几岁不等,举着写满抗议的标语牌,喊着口号,穿街走巷地游行,周围还有不少警察保驾护航,场面颇为壮观。
更新奇的是:他们控诉的对象不是其他,而是自己的父母!
理由不是父母给他们报了多少培训班,剥夺了他们多少玩耍时间,而是父母玩手机上瘾,陪伴孩子时严重不走心。
虽说孩子们稚气未脱,制作的标语牌也形态不一,但他们表情严肃、立场坚定,的确是触动了很多家长的内心。
「我这才意识到,玩着手机的我,竟然忽略了孩子。」
「总以为陪伴这件事很简单,却发现自己从未及格过……」
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,可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陪伴?
隔着屏幕,在为孩子们的举动捧腹点赞的同时,我也不禁陷入深思。
比起心爱礼物,孩子更渴望父母的陪伴
「如果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低于12小时,就取消爸爸称号,你同意吗?」
这是《奇葩说》的一期辩题,正反方口若悬河、唇枪舌战,台上思辨和硝烟齐飞,台下掌声共眼泪一色。
放在孩子身上,答案却是一致「不同意」。
傅首尔的儿子说:「担心爸爸做不到,自己就没有爸爸了」。
采访时,尽管孩子们都吐槽爸爸不能时常陪伴左右,但是面对「心爱的玩具」和「爸爸陪伴一天」二选一的问题,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后者,并表示:「尽管爸爸不能经常陪我,但他还是我最好的爸爸。」
听到这样的真情表白,屏幕前的父亲泪如雨下。
孩子的心如此纯净剔透,原来他们宁愿要挂名的父母,也不想没有父母。
即使有再多的玩具和礼物,也不及「父母的陪伴」这件事令他们感到欢欣满足。
在电影《菊次郎的夏天》中,小男孩正男在菊次郎的陪同下,踏上寻找母亲之旅。一路经历赌场输钱、汽车抛锚等事件,在彼此陪伴中完成了两颗心的温暖慰藉。
曾经的网红「杀鱼弟」小孟,服毒后幸运被救,谈及17年里最快乐的时光,他说「在医院里」,因为父母放下一切陪伴着他,给他贴心照料与呵护。
对孩子而言,再多的奇珍异宝,都不及父母的陪伴来得笃定安心。尽管遭遇生活挫折,但只要父母给予了温暖陪伴,他们就有重新出发的信心与力量。
父母的陪伴,是孩子内心底气的最初来源,也是孩子日后对抗艰难险阻的最后港湾。而缺失了父母陪伴的孩子,或委屈难过,或被迫懂事,以至于成年后始终无法自愈,满怀缺憾,与父母情感疏离,与生活难以和解。
来自马来西亚的颜如晶,是《奇葩说》节目中的一匹黑马辩手,她曾自曝因为从小缺少父亲的陪伴,因此和父亲之间总是存在着隔阂。父亲旅游归来,带给26岁的她一份礼物——冰雪奇缘和小猪佩奇,殊不知她早已长大,真正想要的是拳套和脚靶。
低质量陪伴,伤孩子更深
德国汉堡游行示威的发起人,7岁的男孩Emil在采访时提到,他感到委屈和愤怒,不是因为父母没在身边陪伴他,而是他明明就在身边不断发出诉求,父母的眼里却只有手机。
我们总以为自己在孩子身边陪着,就已足够。殊不知,这种「人在心不在」或者「想起一出是一出」的低质量陪伴,对孩子而言,反而伤害更深。
想起朋友跟我分享的一件令她心酸的事情。
有一次她独自在家带娃,因为要赶一个紧急项目,因此一直在手机上处理工作、浏览网页、发送信息,整个人处在高度紧张状态。
奇怪的是,平时总要缠着她讲故事的孩子,竟然出奇地安静,不吵也不闹。朋友起初没在意,以为孩子长大了,懂得体恤妈妈,还暗自开心。
结果,临睡前孩子的一句话,让她的眼泪差点决堤:「妈妈,你是不爱我了吗?因为今天你一直看手机,都没看我一眼。」
其实,孩子比我们想象得更敏感。当他看到父母的双眼始终紧盯手机屏幕时,当他发现父母的双手一直在翻阅手机屏幕时,他自然会以为在父母心中,手机才是最重要的。
你能想象到孩子有多失落和难过吗?看看下面这个公益广告《手机》,也许你能有所体会。
心理学家指出,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,没有沟通和交流的陪伴,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。
当孩子乐在其中,认真钻研一块拼图的玩法,我们却一言不合就突然介入,完全不理会孩子的节奏,是一种伤害;
当孩子满怀期待地想与我们交流一下感受,我们却总是「嗯」「哦」心不在焉地应答,是一种伤害;
当孩子渴望了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,我们却简单粗暴地来一句「小孩子懂什么」,就把他们随意打发了,也是一种伤害。
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曾做过一项为期两年的研究,针对183名5岁以下小孩的爸妈进行调查,结果发现,父母越是沉迷手机,缺乏与孩子进行沟通,孩子就越会变得多动、脾气暴躁,还很容易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备受挫折。
国内首份《家庭亲子关系报告》显示,如果父母不与孩子进行足够的交流,孩子很容易出现「缺爱」症状,他们的人际关系以及思考能力都会受到影响,严重者或能引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。
董卿在《朗读者》中说道:「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一个人是孤岛,失去了陪伴,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。」
来自父母的低质量陪伴,没有共情与连接,缺乏沟通与耐心,并不能让孩子汲取爱的营养,感受温情,也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建构,形成与世界友好相处的模式。
高质量陪伴,才是给孩子最温暖的爱
低质量的相处,不如高质量的陪伴,放在亲子关系上,尤其如此。
那么,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?
心理学者李雪说:「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、控制、评价,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,当下的感受,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,分享时光,这就是真正的陪伴。」
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,父母不妨这样做:
1.留出一个专门时刻,给予孩子关注与倾听
高质量的陪伴,不在于时间长短,而在于当下时刻的高度参与和全情投入。当孩子能感受到你的关注和倾听,他的内心就会变得安定,生命充满向上的动力。
黑龙江牡丹江市理科学霸,考上北大的18岁男生高祺曾在采访时说过,父母的陪伴和倾听,是他学习路途中最大的动力:「高三时期的解压方式是每晚和父母唠嗑,父母在自己面前从不玩手机。」
只要父母有心,可以在接送孩子上学的途中,或者是晚上睡前的夜话时刻,和孩子谈谈心,分享彼此感受,传递爱的流动,时间无需很长,一样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的感受。
2.放下控制与期待,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
毕淑敏说:「一切没有界限感的爱,都会走向伤害。」
高质量的陪伴,父母要尽量避免干涉和控制,对于孩子的喜好和习惯,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守护。
前不久,一位父亲向我咨询,他自认为一直在很用心地陪伴孩子,他关掉手机,他看见孩子的需求,也总是赶在孩子求助之前就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,可为什么孩子却跟自己越来越疏远,他非常纳闷。
我问他,是不是在陪着孩子时,未经允许就踏入他的世界,在那里发表高谈阔论,希望帮助孩子加速奔跑?
他说:「好像是这样。陪孩子阅读时,觉得他看书太慢,一页书久久未翻动,就提醒他提高阅读速度;陪孩子走路时,见他痴痴地看着一片树叶不走,就催促他赶快跑起来。」
这位父亲爱子心切,本没错。只是方式欠妥,陪伴时加入太多干预,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和想象力,也令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和接纳。
有时候,在我们看来没有意义的事情,孩子沉浸其中,自有他们的妙趣:或许,他正在脑海中构思宏伟诗篇;或许,他正在观察叶片纹理,用好奇心和探索欲推动着身心的成长。
我们要给孩子的,正是这种满心尊重、全心接纳、不予打扰的陪伴。
3.与孩子共同成长,在陪伴中彼此成就
高质量的陪伴,是润物无声,是细水长流,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登封有这样一对父子:父亲在书房看书,儿子在旁边自习,两人互不干扰、共同促进,当孩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,父亲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也如期而至。这一对互相陪伴、共同成长的父子,在当地被传为佳话。
无论何时,父母都是孩子的镜子。当我们陪伴孩子时,要先调整自己的情绪与状态,如此才能理解和感染孩子。
高质量陪伴,既是爱的滋养,也是心灵疗愈。
从今天开始,用心陪伴那个小孩吧。他会慢慢长大,在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剧情里,每一帧画面都弥足珍贵。
让我们全心接纳,用爱参与,如此,才能在回望的瞬间,感念父母子女的情深缘真,感知一路相伴的幸福和喜悦。
- End -
作者:原心,高校教师,二孩妈妈。愿和你一起以理性看世界,以深情暖人心。
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(ID: kaishujianggushi),2000万孩子听故事大全 ,爸妈的育儿宝典,转载已获授权。